「奋进新征程 再创新辉煌」 血战双堆集——淮海战役获胜的关键之战
来源:中安在线
中安在线、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1948年11月6日,举世闻名的淮海战役打响。11月10日,刘伯承率中野前线指挥部从豫西东进驻临涣文昌宫,同陈毅、邓小平汇合。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,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、陈毅、邓小平、粟裕、谭震林组成总前委,邓小平为书记,统一指挥淮海战役。为了便于指挥围歼黄维兵团的作战,11月23日,淮海战役总前委进驻韩村镇小李家,直到12月30日离开。刘、陈、邓三位总前委常委在濉溪期间,指挥打赢了淮海战役最关键的几仗,特别是双堆集歼灭战的胜利,为全歼杜聿明集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临涣文昌宫,始建于唐代,是历代文人聚会和试选秀才的场所;民国初年,这里办成临涣第二高等小学;1930年,改办为宿县第七区立师范学校。1948年11月11日,刘伯承、陈毅、邓小平率中原野战军指挥部进驻这里;11月16日,经中央军委研究决定,在此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,以刘伯承、陈毅、邓小平为常委,统筹指挥淮海战役。

位于临涣文昌宫的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
双堆集歼灭战是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,是承前启后最为关键的一个阶段。中原野战军在华东野战军的密切配合下,从1948年11月23日至12月15日,浴血奋战了23天,歼灭国民党军1个兵团部、4个军、11个师,及一个快速纵队,约12万人。生俘十二兵团司令官黄维,副司令吴绍周。双堆集之战,前承碾庄圩之战,后启陈官庄之战,对于夺取淮海战役的全面胜利,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。

毛泽东亲笔起草总前委成立的电报稿
人生就是博-尊龙凯时12月12日黄昏,华野7纵攻击双堆集东南制高点尖谷堆,尖谷堆虽只有30米高,但在一马平川的双堆集地区,却是关键的制高点,对于观察战况和步炮协同极为有利,是个兵家必争之地,由战斗力最强的国民党18军防守。12月14日,陈士渠指挥华野3纵、中野6纵攻击双堆集东北的集团工事,攻守双方都是精锐之师,毫无疑问这是一场硬仗恶仗。
经过一小时强大火力准备,解放军冲入阵内,双方白刃肉搏,血战三个多小时,解放军终于攻占这一集团工事,守军大部被歼,仅存百余人逃回双堆集。与此同时,华野7纵21师和中野6纵16师47团在炮兵支援下,经激战攻占制高点尖谷堆。另外中野第4、9纵队也攻占了杨老五庄、杨自全庄。这样一来,黄维的兵团司令部、炮兵阵地、临时机场等都暴露在解放军面前,形势已极其危急。
位于韩村镇小李家的总前委塑像
尖古堆被攻下,解放军的炮火已经能覆盖整个双堆集,炮弹就在黄维的隐蔽部旁不断爆炸,黄维见部队被压缩在仅有的几个村子的弹丸之地,已无法接受空投补给,所以决定突围。他和胡琏、兵团副司令兼85军军长吴绍周分乘三辆坦克,在11师和战车营的掩护下从双堆集西面打开缺口,突围而出。但在半路,黄维乘坐的坦克发生故障,只好下车步行,被解放军追上俘虏。
黄维兵团被歼后,使被围的杜聿明集团陷入绝境,为第三阶段全歼该敌,夺取淮海战役全面胜利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。
1949年1月6日,解放军向青龙集、陈官庄地区被围的杜聿明部发起总攻,9日消灭第13兵团大部,残部撤往第2兵团防区。1月10日战斗结束。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杜聿明被俘,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前进指挥部副主任兼第2兵团司令官邱清泉阵亡,第13兵团司令官李弥逃脱。李延年第6、刘汝明第8兵团随后放弃淮河以南、长江以北地区,撤往江南,淮海战役结束。淮海战役结束的第12天,即1949年1月21日,蒋介石不得不以“因故不能视事”名义,宣告“引退”,国民党反动统治集团从此陷入土崩瓦解。
位于小李家的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
2013年,为纪念淮海战役胜利65周年,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纪念馆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批准重建。整个纪念馆采用的是现代新古典主义纪念性建筑风格,同时糅合了浓郁的地方汉式建筑特色,整体庄重肃穆,古朴大方。眉额上是由张爱萍将军亲笔题写的馆名。纪念馆面积约1860平方米。内部采用传统陈列方式和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,馆内设有序厅、展厅、4D影院。展厅又分为形势厅、血战双堆集厅、支前厅、英烈厅四部分,里面有珍贵的历史照片300多张,历史文物100多件,全面反映了双堆集歼灭战的历史进程,突出展示了淮海战役第二阶段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胜利进程。
(记者 苏艺 赵天祥)
《阿信》:一部触动心灵的传奇画卷人生就是博-尊龙凯时在电影的长河中,《阿信》宛如一颗璀璨而又独特的明珠。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平凡却又无比坚韧的女性——阿信的一生。阿...